目的地奖励,哪个好?
许锋(Tony Xu):国家会议中心副总经理SITE中国分会理事
主持人许锋:政府制定政策,其目的应该是促进效率和平等。会奖业的现金奖励补贴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把大型的会奖项目拉过来,对大型、国际会奖项目落户本地有直接的激励效果,更可带来直接产出和连带拉动购物、餐饮消费等等。
但是对最终客户/主办机构而言,政府奖励补贴很可能纵容了他们的钓鱼心理和欺凌神气,此外这还导致了主办方本来需要费尽心思设计、打造高质量的会奖产品、招募更多的参会者,现在有了政府奖励补贴就没有干劲了,从而使参会者没有享受到应得的利益。
而对于地接社/DMC/承办机构来说,本来应该凭真本事去竞标的,现在就单单凭政府的补贴奖励而抢到了项目,得意洋洋的同时丧失了狼性、丧失了继续保持竞争的优势、舍我其谁的斗志,久而久之失去了战斗力。
政府要做的最要紧的是打造会奖业目的地,这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持久的投入,需要专业人士的专业操作,更需要一种胸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自己种了树而甘心让继任者摘桃的胸怀。
因此,除了奖励补贴,政府是否还可以提供其他的办法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率、提高竞争力,达到促进效率和平等的双重目标呢?
陈琳:成都市博览局局长成都市贸促会会长
政府方陈琳:去年10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明确指出要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加强政府对会展业的规划、监管、服务、扶持和调节作用。今年,我们正在积极研究并将适时出台关于会议奖励补贴的政策。目前来看,通过实施补贴方式,进一步发挥了会展专项经费的杠杆效应,为引进更多国际性展会、会议和活动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对提升成都会展的影响力、扩大参与度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从长远来看,这些做法是会展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随着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当会展已经形成一种品牌之后,真正吸引企业眼球的是软环境打造和政府服务的提升。这种吸引力也无形中提升了参展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这种方式比直接用现金奖励的方式更显得有生命力,更加凸显会展业的国际化方向。
从近年来成都会展的实践来看,除了政府的政策奖励,更多的还是通过实干、通过服务,通过创新,不断提升展会的规模、档次、影响力。
王欣:中旅国际会议展览有限公司总裁
PCO方王欣:作为一家专业的会展服务公司,我们一直与各地政府构及旅游局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无论境内还是境外的会展活动,我们都非常愿意得到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奖励补贴或任何形式的奖励政策,以支持公司客户的活动,在完善服务的基础上添加增值、有效的措施,让客户更加满意。
我们已申请过的政府奖励补贴或奖励政策的申请流程通常不复杂,一般在活动启动前填写申报书,对客户公司、活动情况作一些初步统计,进行政策申报,待活动结束后提交支持文件,比如:项目总结、活动照片、酒店和相关活动费用文件等。
总体感觉,国内的政府机构奖励政策还没有进入常态化,有些奖励措施是临时、短期或者一次性的,有些我们能及时收到通知并进行申报,而有些就可能会错过申报时机,甚至是不知情。我们希望这些奖励可以成为常态化内容,在政府或旅游机构相关网站上公开招募,这样对大家招揽和组织到这些地区进行会奖活动的动力就会增大。另外,除了对项目本身的奖励支持外,还可以增加对赢得项目竞标的会展服务供应商进行表彰和奖励,营造竞争氛围,让各方更加积极地参与政策体验。
李梅珂:GE 医疗中国间接采购主管
企业方李梅珂:因作为行业内最大的医疗机械生产商之一,我们每年都参加亚太区在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医博展(CMEF)。展会期间,来自公司市场部、销售部的许多员工都会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展会主办城市。所以,我们特别关注主办城市的整体接待能力。
这其中包括:目的地酒店的接待能力、目的地的交通运输能力、目的地餐饮接待能力以及目的地的社会资源等等。
上面我讲的是有能力举办大规模会议会展的城市在实际操作时应该考虑的具体情况。而对于大多数定位在举办中、小型会议会展的城市,不妨在会议会展产品及特色上下功夫,把客户真正需求放在第一位。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政府的资金如果能用在组建产品设计与开发团队上,我觉得,比现金奖励补贴给某个或某几个企业的单个会议或会展上会更有意义。同时,让企业凭实力公平竞争也会减少他们因依赖政府补贴产生的依赖性。
陈斌: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旅游形象推广中心主任
政府方陈斌:综合会议的规模、会议的产出和社会效益等因素对会议进行奖励补贴是目的地促进会议引进的一种有效手段,杭州也一直在依托相关政策,对会议落地杭州积极给予支持。
在会议引进的过程中,一个成熟的主办方选择目的地的最终决定因素,并不仅在于现金的补贴和事后的奖励,而是目的地整体会奖环境的成熟度,包括了设施、服务和相关产业发展的程度等多种方面,因此,作为政府的会奖旅游营销机构,我们将更加重视为会议主办方提供专业化支持和协调。将政府的支持落到细节,比如在竞标方面的支持,活动方面的支持,在会议落地的交通方面的协调支持等等。
这些支持和协调工作,对于会议主办方举办成功会议的价值,要远远大于纯粹简单的奖励补贴,通过这些具体的工作实施,让会议主办方在目的地办会感到轻松、方便,这样才有利于会议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高峰(Frankie GAO):迈氏会展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PCO方高峰:我曾经在组织的MICE活动中向政府申请过奖励补贴,但是申请流程比较繁琐,建议申请政策能够更透明、更便捷,并且将优惠普遍到非本地注册企业。现金奖励政策当然是政府最直接的、短期即可见的优惠,对企业来说当然是一种很大的支持。不过对于国际公司来说,我们更希望政府能在会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更多的支持,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目前在全国各地的会议基础设施在建的和建成的也不在少数,但是设施的整体合理规划使用和服务水准需要有进一步的提升。很多国际大会选择会议目的地可能并不是看中政府能够奖励多少现金,或者基础设施有多么好、城市有多么漂亮,而是真正觉得这个国家在这个行业有一批成熟的或者正在成长起来的专业人士,以及政府对这个行业不断提升的关注度。因此,现金奖励固然好,不过仅作为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为了整个会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应注重发展行业的硬件和服务标准,培养当地行业的会议参与者。
唐明亮(Bright Tang):易贸集团支持部总监
企业方唐明亮:政府补贴当然要!我们对于会议的预算控制的非常严格,会场餐饮都希望能够拿到最低的价格。单靠压低酒店价格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成本控制的要求,而政府的补贴正好能够部分解决会议主办方预算有限的尴尬。
作为会议的主办方,我们不光是希望能够得到政府在经济上的奖励,同时也非常愿意得到一些非经济手段的帮助。例如,我们曾经在香港举办会议的时候得到了香港旅游发展局的大力支持。虽然整个会议我们并没有拿到一分钱的奖励,但是悉心周到的安排同样可以让客户倍感温馨。
目前各地政府部门都在积极根据自己城市的情况制定各项奖励政策,这些政策大多是着眼于经济上的奖励,其实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特殊的安排同样会收效很好。,我们每个会议的参会人数都不多,一般在100~200人之间,所以国内很多城市的奖励政策我们都不符合人数的要求,但是这100~200人的客户都是来自于行业内不同企业的负责人,如果他们有一个很好的感受,那对于会议的目的地是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的。所以从长远来看将一部分奖励的资源留给一些规模不大但带动性很好的活动对当地还是会有一些促进作用的。